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中国民族报》刊文:内蒙古阿拉善盟 同心绘就“五彩斑斓”

阡陌纵横整齐划一,徽派建筑和砖瓦房邻路而建,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玩耍,游客在农耕文化展厅流连忘返……一幅团结和谐的乡村画卷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额肯呼都格嘎查徐徐展开。村民李华明笑着说:“嘎查变美了,产业发展了,村民富裕了,人心更齐了。”

阿拉善,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汉、蒙古、回、藏等各族儿女在这片热土上守望相助、团结奋斗。阿拉善盟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精心打造“携手共筑中国梦、英雄精神满驼乡”创建品牌。以“一区一带三个融入”为抓手,打造“东风航天城+额济纳军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国境线军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带”,把创建工作融入党建工作、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力推动全盟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被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

加强政治引领,强化宣传教育

推普大使(左)在积极宣传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阿拉善盟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高位推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盟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任务分工方案、创建发展规划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政治巡察、政绩考核,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盟委行署督查重点,纳入盟人大工委执法监督、政协协商调研等事项,推进创建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民委委员制度,推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旗(区)、苏木镇(街道)、嘎查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网络。

推动入脑入心。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将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健全常态化全员化宣传教育机制,在主流媒体开设专栏,在全盟分级组建讲师团,年均开展宣讲320余场(次),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文明创建和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夯实发展根基,增进民生福祉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技艺传承人格日勒(右)为学员传授技艺,助力她们实现就业。

蓝天、碧水、净土、种类丰富的动植物、风景秀丽的景区……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阿拉善左旗境内。遥望着自己守护了30多年的“母亲山”,护林员刘学文感慨地说:“我亲眼见证了贺兰山从采伐到退牧还林、再到全面保护的历程,林草植被明显恢复,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这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是各族儿女共同努力的结果。”

阿拉善盟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领域、全方位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开展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实现了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目标。2021年以来,共争取中央、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2亿元。阿拉善右旗坚持“三个结合”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阿拉善左旗生态扶贫、阿拉善右旗产业扶贫减贫模式入选“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全盟一半以上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全面推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两条大型防沙阻沙“锁边”防护林草带。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贯彻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文化旅游、清洁能源、骆驼产业、沙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初步形成了具有阿拉善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阿拉善盟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标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民生短板,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努力抓好固边兴边、乡村振兴,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让全盟各族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地处中蒙边境沙漠腹地,大部分地区通讯信号弱,戍边牧民信息交流极其不畅,严重制约了苏木肉奶食品和奇石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2023年5月,总投资2027万元的边境网络通信覆盖工程项目落地银根苏木,26座高高耸立的通讯网络信号塔,让苏木100%的常住牧户用上了4G、5G网络。“通了5G网,我们可以随时和儿子打视频电话啦!”工程竣工后,牧民哈斯格日高兴地说。

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阿拉善右旗驼兵排队员和当地牧民一同巡逻,共同守卫边疆。 

2023年10月,在“银阿少年手拉手、同心逐梦向未来”青少年交流活动中,阿拉善左旗的20名青少年走进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观湖校区,与该校20名学生一一结对、互赠礼物,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深化情谊。

阿拉善盟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途径,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

落实“三项计划”。举办了“京蒙少年手拉手、航天精神代代传”、“绿色驼铃”团队航天精神红色研学等跨省区青少年交流活动,2023年共开展青少年交流活动40余批次,覆盖青少年7000多人次。组织实施10个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项目。着力打造“苍天般的阿拉善”文旅品牌,额济纳旗东风航天城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项目被确定为全国2023年度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试点示范项目。加强与毗邻地区优势互补、互促共进,与宁夏银川市、新疆哈密市、青海海北州及甘肃金昌市、酒泉市、张掖市、嘉峪关市、武威市签订联创共建协议,为实现各民族跨区域交流搭建了新平台。

扎实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大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机制,将各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全盟已建成党群服务中心298个,建立社区民族工作信息平台、人口信息数据库“六表四册”工作台账,与内蒙古乌海市和宁夏银川市、石嘴山市等毗邻地区签订跨区域协调合作协议。

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力开展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强双语司法队伍建设,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推进平安阿拉善建设,组建“都贵楞”群防群治队伍,实施居边护边堡垒户工程,做好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盟市建设工作。

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阿拉善盟的创建工作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全盟共打造创建样板示范点108处,先后创建4个国家级、41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个集体、12名个人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58个集体、73名个人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

“我们将聚焦办好‘两件大事’,巩固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成果,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建设,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阿拉善盟民委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哈斯乌拉说。

编辑: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