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阿拉善盟:凝聚团结之力 共绘和美画卷

《阿拉善日报》(2025年9月19日1版)

九月的阿拉善,天朗气清,如诗如画。从巍巍贺兰到居延海畔,从定远营古城到巴丹吉林沙漠,从草原牧场到产业园区,精彩纷呈的文艺展演,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形式多样的宣传宣讲……处处可见各民族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动人画面。

近年来,阿拉善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办好两件大事,深化落实“157”思路,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全盟上下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乐章。

凝心铸魂筑牢思想根基

凝聚思想共识,才能筑牢民族团结的深厚根基。阿拉善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以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长效机制为重要抓手,强化宣传引导,不断完善教育培训、理论研究机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以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

盟委、行署召开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动员大会,印发《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的决定》《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施方案》,对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使贯彻主线“抓什么、怎么抓、谁来抓”更加明确。

阿拉善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课程体系,举办专题培训班,编印《阿拉善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义》特色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程实现基本培训全覆盖,课时比例超过20%。与此同时,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训基地,建立研究人才库,聘请40名盟内外学者、专家为研究员,系统梳理阿拉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设计上,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同时,我们还采用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等形式,鼓励干部结合自身工作谈理解、说做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盟委党校统战理论与社会文化教研室老师马静说。

美美与共构筑精神家园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阿拉善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化浸润、宣传教育、典型引领,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深入实施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推出大型原创音乐剧《征途如歌》、广播连续剧《大漠·飞天》等一批文艺精品。长篇小说《希吉尔和他的朋友们》入选“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故事成为引发心灵共鸣、振奋精神意志的鲜活“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展馆、广场、影院等场馆场地相继建设,成为各族群众增进文化认同的“打卡地”,滋养着民族团结的种子。

漫步在巴彦浩特镇营盘山景观公园,一座座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的雕塑矗立在道路两旁,有的表现了各族群众共同奏鸣马头琴的和谐场景,有的定格了航天员出征太空前的激动瞬间……“我几乎每天都带着孩子来这儿,他最喜欢围着雕塑转,还总问这问那。” 家住营盘山附近的居民马凯威笑着说,“我就给他讲阿拉善各族群众一起保护胡杨林、共建家乡的故事,时间久了,孩子都知道‘大家要团结在一起才好’。现在,这个公园不仅是休闲的地方,更像个‘活课堂’,各族居民们也常在这里聊天、跳舞,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

为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有形有感有效贯彻落实,阿拉善盟以“一周两月”为载体,常态化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报告会,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及演讲比赛、书画展、故事分享会等主题活动,在主流媒体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制作推发接地气、易传播、有共鸣的融媒体产品,解读宣传“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向群众讲明惠民政策、讲清幸福来源,不断巩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通过培育选树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示范单位,阿拉善盟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荐申报和评选表彰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榜样和标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将借此机会加快发展,扎实推进嘎查各民族群众共同富裕。”额济纳旗东风镇宝日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斯琴高娃捧着荣誉牌匾,话语坚定有力。

目前,阿拉善盟三旗均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先后有54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宝日乌拉嘎查、尼玛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不断涌现,崇尚模范、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氛围愈加浓厚。

互嵌共融结出团结硕果

青少年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的生力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青少年抓起。近年来,阿拉善盟扎实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签订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跨区域协作共建协议,组织开展“贺兰山下一家人 石榴同心中华情”等青少年交流活动140余批次,覆盖青少年3.4万余人次。

城市是各民族共同的家园,是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场域。在城市民族工作中,阿拉善盟以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目标,培育20个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单位,创新打造“幸福环”“家·计划”“和美e家·心连心”等特色品牌,广泛开展“红石榴”志愿服务、“邻里节”“百家宴”等群众活动,着力营造和培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阿拉善盟坚持把旅游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天然纽带和媒介,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景区、进乡村旅游重点村工作,以鲜明的目标导向推动“以旅促融”走深走实。定期举办阿拉善英雄会、额济纳金秋胡杨生态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等文旅节庆活动,全面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连心桥”,旅游活动成为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的重要载体。

同时,双向发力架起交流桥梁,通过“云”上签约、线下结对的方式,先后与湖北、广西、新疆、四川等省区20余个市(州、盟)签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作共建协议,建立联动协作工作机制,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新的平台。

同心共富绘就幸福图景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最坚实有力的支撑。近年来,阿拉善盟坚持以民生保障为抓手,把群众“身边事”当作“心头事”,一件件贴心的民生实事,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关怀,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阿拉善盟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导向,不断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通过 “名校+”“强带弱”“大协作” 的创新模式,在构建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体系的同时,将共同体意识培育贯穿办学全过程,着力打造“教育提质”与“共同体意识”同频共振的育人格局。目前,全盟共建成基础教育办学集团(共同体)50个,覆盖42所中小学、幼儿园,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乡村学校全覆盖、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全覆盖。阿拉善盟优质教育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增加并惠及各族群众,各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

阿拉善盟始终将保障各族群众健康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谋划、精准对接,积极搭建高水平医疗合作桥梁,与38家区内外三级名优医院建立业务合作。通过引入专家团队驻点指导、开展远程医疗协作、共建特色专科门诊、推进人才联合培养等方式,持续提升本地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其中,盟中心医院依托合作优势,成功突破16项关键诊疗技术,填补了阿拉善盟多项 “诊疗空白”,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边稳则国安,国安则民富。阿拉善盟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加快推进边境地区“水电路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十四五”以来,累计争取落实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8704万元,实施66个基础设施类建设项目,大力提升边境地区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实现了民生改善、民心凝聚、民族团结。

“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条条通往家门口的平坦路、一股股流进院落的清澈水、一个个覆盖乡村的通讯基站。我们亲眼见证农牧区产业活了、公共服务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各族群众从‘要我守边’变成‘我要守边’,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北疆沃土越开越艳,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阿拉善盟民委副主任韩静波说。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在阿拉善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描绘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和美画卷,共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编辑:
信息来源:阿拉善融媒